“到底哪天才能解除隔離,一直沒有確定的消息,感覺自己已經憋不住了。”凌晨,電話鈴聲格外響亮,一位封控小區的居民打來求助電話。
“我特別愿意積極配合防控政策,最開始隔離觀察的幾天,我還覺得挺放松的??墒?,時間一長,我就越來越焦慮。”來電者傾訴著自己負面情緒的來源,“到底什么時候能解封?”“已經做了7次核酸檢測了,下一次是不是最后一次?”“平時我是個戶外愛好者,無所事事的宅家生活,讓我坐立不安。”“看著家人過著安之若素的居家生活,覺得無人可以訴說,心里非??鄲?。”
焦慮,與日俱增。情緒的波動也逐漸給來電者帶來了身體的反應,他食不下咽,有時候整夜不眠,有時候則很難入睡或瞇一會兒就醒了。
“出不去,怎么辦,你給我想個辦法!”來電者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自己的訴求。
解決辦法
耐心傾聽安排“日程”
接聽這個來電的是咨詢員王景娜。前十幾分鐘,她耐心傾聽著來電者的訴說,回應并接納著來電者的情緒。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痛快地釋放內心的壓力能夠有效緩解沮喪的情緒。
“其實,您現在吃不好睡不好的狀態,跟焦慮的情緒有很大的關系。當人們陷入糟糕的情緒中,很容易過度關注眼前的難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鉆牛角尖’。”王景娜耐心地進行著心理疏導,讓來電者對自己目前的身心狀態有所了解,從而有助于進一步排解緊張的情緒。
之后,王景娜引導來電者將集中在疫情信息上的注意力,轉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您可以試著給自己找點事兒做。整理房間的同時,整理心情;鍛煉身體的同時,釋放焦慮。”近一個小時的通話交流過后,王景娜明顯感覺來電者的焦慮情緒有所平復,于是開始積極地為他安排起了隔離生活的“日程”。
居家學習學生的哭訴
“爸媽天天都找我麻煩”
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近兩年的時間里,王景娜有一個明顯感受——撥打熱線進行心理咨詢的來電者中,青少年的數量增多了。
疫情反復,時常造成部分地區大中小學處于居家學習的狀態。不適應居家生活,不習慣上網課,加上與父母相處時間增加,造成生活瑣事上的摩擦增多,這些都會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
不久前,王景娜就接聽過這樣一個來電。“我太難過了,他們天天都在找我麻煩!”打來電話的是一名初中學生,他口中的“他們”是自己的父母。
他正處在居家學習期間,沒有了學校規律的日常作息,上網課的學習方式也讓自己很不適應。但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和指責。“睡得晚要挨說,起得晚要挨說,玩一會兒手機也要挨說。有時候我用手機是在查詢學習上的資料,他們進來看見我拿著手機,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教訓,讓我感到特別委屈。”來電者敘述時,話音里帶著哭腔。
解決辦法
循循善誘啟發疏解
王景娜聽完少年的哭訴,待對方情緒稍加穩定,便通過提問的方式,對他進行了情緒評估。情緒評估不是專業的醫學診斷,但能幫助咨詢員做出援助方案的選擇。在確定了對方沒有高危因素、人身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王景娜稍稍安心了一些。
“你把你的這些心事,告訴過爸爸媽媽嗎?”王景娜溫和地問到。孩子給出了肯定的答復,“說了,但他們不會聽,也不會懂。”王景娜循循善誘地與對方耐心交流:其實,有效的溝通本來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不能期望你表達了,對方就一定能夠理解。“但你還是應該積極地嘗試著去溝通了,這就很好。只有你表達了,他們才有機會去了解你的訴求,進而去理解你的想法。”
50多分鐘的通話過程中,王景娜用啟發的方式同少年一起想了許多辦法:當情緒即將爆發時,可以短暫地將自己關在房間,冷靜下來;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處境;有時父母說話的方式不對,但建議的內容合理,這時要主動做出改變……少年逐漸停止了哭泣,情緒平穩了下來。
留守醫護人員的傾訴
“我的壓力誰都不理解”
在與疫情斗爭的戰場上,全國的醫護人員都是戰士,但戰士有時難免也有脆弱的時候。
有一位來電者,讓王景娜印象深刻。對方是一位醫院工作的護士,在疫情緊張的時期,許多同事都被抽調去支援前線的抗疫任務,留守的醫護人員們工作變得更加繁重。
來電者是一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她獨自租住在工作的城市。陌生的環境,一個人的房間,兩點一線的生活,本就讓她感到有些孤寂和無助。初入職場,面對突然繁忙起來的工作,不僅增加她的體力負擔,而且加重了抑郁的情緒。
來電者也曾試圖從家人和朋友那兒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得到的回應總是:“沒事兒,挺過去就好了。”“別有壓力,無論什么工作都很累。”“別那么脆弱,大家都一樣難。”然而,這樣的回應讓她感到,家人、朋友對自己苦悶的不理解和不認可。不跟親友訴說還好,被他們安慰幾句,來電者反而更加委屈,甚至憤怒。
解決辦法
充分肯定緩解壓力
“特殊時期,您承擔了特殊的壓力。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了。”通話中,王景娜一再肯定對方的付出,“即使沒有奔赴前線,您在‘后方’的堅持,也是疫情防控的堅強后盾。您的努力是為了讓大家沒有后顧之憂。”真誠的肯定和鼓勵,溫暖了來電者傷痛的心緒,她逐漸從崩潰的情緒中恢復過來。
“當我們的傾訴得不到期待的回應,就說明對方不關心我們嗎?”“當您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還可以做點什么,讓自己放松一下,‘回回血’呢?”如果一直陷在潮涌而來的負面情緒中,就沒有辦法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處境,找到向前行進的道路。安撫好來電者的情緒后,王景娜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找到問題所在,尋找解決的辦法。近兩年來,心理援助熱線的工作人員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疫情帶給人們心理上的變化和影響。“面對疫情,焦慮是不可避免的情緒。但就像疫情防控常態化一樣,‘心理防疫’也要常態化。人們逐漸適應了與之共存的生活,并理解了‘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道理。”王景娜說。 本報記者 孫樂琪
服務信息
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由北京回龍觀醫院運行。北京回龍觀醫院是三級甲等精神衛生??漆t院,也是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和國家衛健委心理援助熱線項目辦公室。熱線提供24小時心理援助服務,并增開疫情專線,對來電人員的心理困擾進行干預和疏導。
■心理援助熱線
800-810-1117(座機撥打)
010-82951332(手機撥打)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