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有超過80萬人死于自殺,相當于每40秒就有一個人走上絕路。2018年9月10日是第十六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同行,預防自殺”。
預防自殺需要包括家人、朋友、社區成員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參與。9月6日,在“社區心理健康守門人”培訓項目啟動儀式上,健康界對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進行采訪。楊甫德表示,近期接連發生的幾起自殺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很有可能產生示范效應,非常不利于有自殺傾向人士情緒向好的方向扭轉,建議大家不要對自殺者遺書、跳崖視頻等內容進行傳播。

楊甫德
當有人出現這幾種情況 就要警惕自殺發生
近兩個月以來,國內發生至少三起引發各界關注的自殺事件。華山一男子跳崖、德陽安醫生被人肉搜索后服藥自殺、女孩在峨眉山山頂縱身一躍。連續發生的自殺事件,無疑增加了人們對于心理健康的關注。
楊甫德表示,大部分自殺者都存在心理問題,50%-70%的自殺者在實施自殺前處于抑郁狀態,一個嚴重的負面事件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且在自殺前的一段時間,早已從細微處暴露出準備永別的狀態,比如:持續兩周或兩周以上情緒不好,悶悶不樂;過去積極樂觀,突然開始出現“活著沒意思”“未來沒希望”的言語;做事消極,甚至連吃飯都覺得是浪費時間;過去懶散,但突然把周圍收拾得井井有條,像在“盡好最后的責任”;對周圍人有類似遺囑式的提醒,比如說“以后我不在了,你要……”
無論是行為線索,還是言語上的變化,只要加以干預,就可能挽救一個即將走上絕路的人。楊甫德特意強調,當下網絡發達,在社交媒體上盛傳的自殺者遺書、跳崖視頻都是很不利于人們心理健康的內容,對其他有自殺傾向者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建議大家不要進行轉發。
抑郁癥不是“想不開” 光靠自己“扛不過去”
曾經主演《打狗棍》、《鐵梨花》等電視劇的演員楊志剛在現場坦言,自己九年前曾被抑郁癥折磨,盡管如今已經康復,但回想起病情發作時的狀態,仍然心有余悸。